6月28日下午,果树系教工党支部在园林南楼206会议室开展了“教育强国”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学习。党支部书记柴利军同志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和新中国教育发展史两方面展开领学。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总体来说,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已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国教育发展依然不平衡、不充分,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要求、新期盼。进入新时代,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愈发突出,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必须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战略部署和总体设计,推动我国教育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全国涉农高校的教师,牢记办学使命,精心培育英才,加强科研创新,为“三农”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
20世纪70年代至今,全球发生了五次与教育、学习相关的革命性变化。我们认识到新中国教育发展,是从开展扫盲运动到基础教育活动,再到全面发展基础教育,再到如今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也经历了教育起步、复兴、初步发展至蓬勃发展的艰辛过程。这深刻说明教育无论是在哪个时代,都是极其重要的。
与会党员结合此次主题学习内容进行了踊跃发言。李国怀老师通过回顾自己的求学经历表示,这是一份宝贵财富,锻造了他对工作的热情、责任与深刻的爱国情怀,同时感受到我国教育系统在不断完善。郭大勇老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建设的重视是国家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有效举措,国民素质的普遍提升对于国家繁荣昌盛和民族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意义。博士后廖光联作为95后代表,意识到自己赶上了高等教育扩招大潮,只有努力提升自我,锻造真本领,才能接上属于我们这代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接力棒。
通讯员:贾慧慧
审核人:柴利军